河南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开封。100年前,这里是河南贡院的所在地,1903、1904年全国会试曾在这里举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划上句号。20世纪初的欧风美雨和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孕育催生了这所大学。1912年,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这里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经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医学院、行政学院分别独立设置为河南农学院、河南医学院、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水利、财经等院系也先后调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校本部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后又经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2000年,合并开封师专、开封医专,组建成新的河南大学。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河南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建校近百年来,河南大学严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在一代代学人的精心铸造下,逐渐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和前瞻开放、面向世界,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事浮华、严谨朴实的河大精神,在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教育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在以范文澜、冯友兰、董作宾、冯景兰、罗章龙、郭绍虞、罗廷光、萧一山、樊映川、毛礼锐、姜亮夫、嵇文甫、任访秋、党鸿辛等一大批专家学者、院士为代表的名师执教下,河南大学已培养了40余万名各类专门人才。在河大校友中,有院士、学部委员72人,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近150人。不少校友如侯镜如、袁宝华、王国权、赵毅敏、尹达、邓拓、白寿彝、杨廷宝、高济宇、姚雪垠、周而复、吴强、马可、赵九章、梁光烈等都成为蜚声中外的社会名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学的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扩大招生、新校区建设等,在提高办学层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扩大发展规模、办学空间、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已经成为一所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世界大学联合会和亚太大学联合会成员。河南大学现设有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语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土木建筑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淮河临床学院、东京临床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人民武装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软件学院、民生学院、国际汉学院、欧亚国际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马列德育教研部、公共体育教研部、公共计算机教研部等学院(部),79个本科专业,24个硕士一级学科、17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博士一级学科、1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职工4000多人,其中专兼职工作的院士11人,教授、副教授110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41000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留学生近200人。学校建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省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及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办有出版社和多种学术刊物,图书馆藏书400余万册。校区总面积40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其中明伦校区近代建筑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一所具有厚重历史的高校,河南大学的建设一直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近几年,江泽民、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吴官正、陈至立、李岚清、蒋正华、罗豪才、王文元、张思卿、周济等领导同志先后视察我校,对河南大学的发展寄予厚望。2004年7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时亲笔书写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河南大学办成全国一流高校”的题词。河南省委、省政府历来也十分重视河南大学的建设,一直把河南大学作为河南省重点建设高校,并比照“211工程”项目学校在建设资金方面给予了重点扶持。在《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又进一步明确了“把河南大学建成全国一流高校”的建设目标。据此,学校已制定了关于今后长期发展战略、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建设方面的三个规划,并制定了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河南大学将实施两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到2012年建校100周年的时候,全面提升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以及教育国际化程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基础更加稳固,跻身全国先进大学行列;第二步,到2020年,把我校建设成为文理学科基础雄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学,力争实现建设全国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河南大学协议签署,使这所历经风雨沧桑的百年老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河南大学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百年的风雨和磨砺,百年的奋斗与辉煌,河南大学正乘风扬帆,充满信心,朝着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方向迈进。
河南大学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开放带动”战略为我校五大发展战略之一。2017年,河南大学入选“双一流”高校,进一步明确国际化办学作为学校深化发展的四大驱动之一,助推一流学科大学建设。学校分别于2011年和2015年成立了河南大学国际交流促进会和河南大学国际化发展指导委员会,建立和完善了国际化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体系,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豫办[2017]38号)精神,推动《河南大学百年名校振兴计划》、《河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的实施,切实做到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为我省经济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
一、服务学校中心工作
1、高端突破、融合共进,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
学校设立1200万专项资金开展“长短期高端专家引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和“教师国际化队伍建设”等项目。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基层学院、教师参与引智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以下数字是一个很好的注释:2012年我校首次获批2项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和1项教科文卫引智项目;2013年度获批高端专家项目2项,国际合作人才项目1项,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1项;2014年度获批外国专家局高端专家项目3项,省外专局国际合作人才项目1项。2016年河南省获批16项国家外国专家局的“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其中我校就占了10项。
2016年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首次面向地方高校发布,我校围绕河南省发展战略需要和学科优势,申报“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在多方的关心和帮助下,111基地成功获批,为我省实现零的突破。“111计划”的建设实施将为我校国际化办学工作掀开新的一页,它的引领示范作用,将极大推动我校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河南省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在国家粮食安全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河南省又是教育大省,但很遗憾没能成为教育强省。“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的实施定会对河南省乃至全国农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能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一大批科研和技术方面的国际化人才。
各级各类项目的实施,使一批高端人才受聘我校: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其他高端国际著名专家学者40余位,2013年度和2014年度连续获得河南省人民政府“黄河友谊奖”。
此外,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选拔教师到世界名校和研究机构深造。近5年,共派出400多批次,1500多人次赴美国、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和进修,显著地提高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学校实施“攀登计划”以来,引进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
2、创新机制体制、多方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学生国际化培养
学校提倡本科生出国留学、鼓励硕士生出国留学、要求博士生必须具有出国留学经历。为此,学校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目前拥有1个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9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22个专业的本科层次培养。学校于2002年和2007年先后成立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和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与世界名校美国迈阿密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等开展深入合作。在此基础上,学校整合多方资源申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15年河南大学迈阿密学院(MCHU)获批,这是我省首所与世界名校合作的本科层次、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现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重大跨越,提升了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MCHU完全采用全英国际化课程,实现了“不出国的留学”。
此外,学校还大力推行校、院、系三级海外留学项目,在全校各专业普及国际化教育。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项目涉及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项目、121中美人才项目、校际交换生项目、2+2自费留学项目、研修学习项目等。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年我校连续递增式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的资助——2014年首次获批2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此后获批项目、资助名额逐年递增。2014-2017年,我校共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资助名额45个,项目涉及7个本科专业。
通过学生培养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多元文化的学生。程度是我校近年选派赴国(境)外学习的众多学生之一,通过教育部“中美人才培养计划”赴美国洪堡大学读书,在第111届微生物学会年会做学术报告,先后到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学习,被康奈尔大学/洛克菲勒大学/斯劳恩-凯特琳癌症中心三校合作的医学-理学双博士(MD-PhD)项目录取,2016年程度因其突出的学业成绩获得美国索罗斯新移民奖学金。
3、高端引领、协调发展,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国际化工作,努力打造国际科研平台建设的高度和宽度,充分发挥“111计划”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了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态势。
2016年“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获批,该基地立足河南省农业发展,服务于国家农业战略,开展多个领域的国际科研合作,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大科研协作高端平台建设。通过引智基地建设,不断实现管理的创新,科学研究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的创新,学科发展的创新,全面建成“引进-培养-创新-发展”的国际科研平台。
近5年来,学校还获批建设了17个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美国弗罗里达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日本东京大学等3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
河南省弱势人群身心健康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开展长达10年的科研合作,从美国吸引研究资金近600万元,在SCI、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双方合作成果“学校-家庭-社区多元交互作用的综合心理干预模式”被英国、美国、南非等十多个国家的同行专家极力推介并借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上述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与积极评价,并建议在河南设立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研究资质评估中心。
全球变化生态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万师强教授率领其研究团队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领域研究,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长期开展全球变化与草地生态系统的野外控制实验研究。2014年,实验室主持的“国际陆地生态系统反馈大气层组分和气候变化联合研究”网络会议以及实验室开展的内蒙实验研究受到国际著名权威杂志《Nature》新闻栏目及纽约时报的报道,引领了国际全球变化生态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服务国家外交战略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河南大学始终坚守植根中原、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时积极开展留学生培养、华文教育、国别研究等,为国家外交战略的制定和落实提供国际化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1、留学生培养
自1985年开始对外国留学生开展汉语文化教育,是我国较早开展留学生培养的高校之一。从最初以语言培训为主,逐步发展到涵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共培养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5000余名留学生。学校加大英文课程建设投入,目前已完成世界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等九个全英文专业的建设,拥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课程12门,为招收与培养留学生奠定基础。
2、华文教育
学校积极推广华文教育。2008年河南大学--美国阿克伦大学孔子学院成立,实现河南省零的突破,随后Jackson高中孔子课堂和Lakewood高中孔子课堂相继成立,使河南大学成为河南省拥有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最多的高校。9年来,孔子学院取得一系列成绩:中文专业融入阿克伦大学教学体系,成为6家融入美方大学学分体系的孔院之一;获准建设“网络孔院”;创办并连续成功举办7届品牌系列活动(中国周),开拓多项文化推广活动,累计活动参与者近20万人次;顺利完成承担的课题研究及教材编写。
3、国别研究
学校依托“以色列研究中心”、“日本研究所”和“大洋洲研究中心”等,加强国别问题研究,服务于国家的国际战略。2015年,教育部推动成立“中国犹太文化研究联盟”,我校成为该联盟创始成员和理事单位。研究中心与美国布兰代斯大学等高校和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出版专著16部,在Jewish Studies,《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该研究中心在犹太文化相关领域招收硕士、博士、博士后,形成了完整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4、扩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2013年国家启动“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我校积极响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合作和汉语推广等方面开展合作,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性人才,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正在开展的项目有20多个,涉及俄罗斯、白俄罗斯、印度尼、泰国、越南、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已签署协议拟开展的项目有4个,涉及俄罗斯、以色列、白俄罗斯;正在洽谈推进的项目有4个,涉及伊朗、波兰、捷克。
2014年,河南大学与南波西米亚州布杰约维采技术商业学院于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双方在教师交流、科研合作、学生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协商,达成合作意向。2015年7月,娄源功校长率团对捷克有关高校进行访问,在捷期间与布杰约维采技术商业学院签订了正式合作协议。2016年4月,河南大学与南波西米亚布杰约维采技术商业学院合作建立的“捷克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成立,中国驻捷克大使马克卿女士出席了成立仪式。
5、立足中原文化,开展特色文化项目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诞生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等古都,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省区。为此,学校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开展特色文化项目,例如我们举办的“古都文化”之旅台湾大学生夏令营、白俄罗斯大学生夏令营等,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起到传播中原文化,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的效果。
开封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的开封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东京开封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学校积极与开封市政府合作,牵头宋文化研究,挖掘、传承、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推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深度融合。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及建议
2018年,河南大学的国际化工作将紧紧围绕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围绕一流学科大学的建设目标开展工作。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加快推进河南大学迈阿密学院等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师资交流、学生专业化培养和国际课程对接,建设国际化办学“特区”,实现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本土化,提升一些现有学科的创新力和内在发展动力。
加强国际协同创新。依托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等国际合作平台,聚集国内外优秀创新团队与优质资源,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
营造良好的国际化环境。全面实施教师队伍国际化发展战略、学生国际化培养战略、课程设置国际化战略、科学研究国际化战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战略,切实做到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推进全校国际教育发展。
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依托世界大学联合会和亚太大学联合会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提升交流层次,树立中国大学的品牌与形象。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合作研究,提升区域国别研究的国际学术话语权。